网站招正品代理合作商
商家投诉→ 广告售后处理 ←

上海烟草行业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早期外烟输入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次年11月17日,宣布上海开埠。道光二十四年,英美等国外商在上海开设的洋行有11家,至咸丰四年(1854年),已逾120家。同治十年(1871年),《中日通商条约》签订后,日商也开始在上海开设洋行。随着外商来沪人员的增多,国外制作的卷烟(包括雪茄烟)开始流入上海。最初,外烟仅为外商携带吸用或作为馈赠礼品,继而被中国一些与“洋务”有关的从业人员引为时髦而吸食。外烟作为商品输入上海始于19世纪90年代。

光绪十一年(1885年),美国烟草大王杜克(J.B.Duke)在纽约创办杜克父子烟草公司,年产卷烟1万亿支,与英国老牌烟草商争夺世界市场。光绪十六年,该公司委托上海美商老晋隆洋行首次把美制品海牌10支盒装卷烟运抵上海销售,接着增销老车(又称脚踏车)、火鸡、鼓等牌号卷烟。当时上海居民习惯于吸水烟、旱烟,进口卷烟很少有人问津,销路呆滞,商贩只得将进口卷烟拆成零盒或散支出售。

光绪十七年,英国惠尔斯公司将其出品的绞盘(白锡包)、三炮台(绿锡包)等牌号卷烟,以经销合约方式委托上海英商公发英行代理经销。光绪十七年,公发英行转委上海华商福和烟公司包销老刀(俗称强盗)牌卷烟。稍后,该行又委托上海华商永泰栈烟行包销老刀牌卷烟。当时英国卷烟在色、香、味、包装诸方面略胜美国卷烟一筹,销路较好。

期间,日本村井烟草株式会社出品的孔雀、云龙、凤凰等牌号卷烟,由日商上海村井洋行经销,吕宋(今菲律宾)出品的铜鼓牌卷烟、土耳其出品的金鼓牌卷烟也少量输入上海经销。

外烟输入上海后,老晋隆洋行等英、美烟经销商采取多种手段促销。他们在上海闹市街口免费分发卷烟;装饰华丽的马车、彩舟至上海附近城镇及江湖沿岸巡回宣传、散发试吸烟;在影响较大的报纸上刊登大幅广告和宣传画片;随箱附洋伞、镜子、小闹钟等赠品;若干卷烟空盒可调换一件日用品或摸奖券,中奖者可免费赴杭州等地旅游等多种诱吸促销手段,使外烟销路渐开。

19世纪90年代初,美国杜克父子烟草公司和其他4家烟厂联手开办美国烟草总公司,兼并其国内86家烟厂,控制美国卷烟产销量的90%。光绪二十五年,该公司派C·E·费斯克到上海拓展卷烟销售市场。费斯克由老晋隆洋行邬挺生陪同至上海附近城镇和长江沿岸一些商埠考察后,决定利用上海当地原有的水、旱烟业经销商行,组成销售网。费、邬回沪后,即组织福和烟公司、永泰栈烟行及叶德磬、永盛昌、乾坤和、顺兴源4家水旱烟行,成立上海烟公司(又称烟业大同行)。上海烟公司办事处设在虹口区广东街(今新广路)顺兴源烟行楼上。上海烟公司受老晋隆洋行控制,每月向大同行公布经销帐目、分配红利。此后,外烟销路打开,销量逐月上升。

这一时期,外国卷烟进口主要集中在上海,然后在上海或转运至外埠销售。光绪二十一至二十四年间,全国外烟输入价值依次为27.93、40.08、51.44、68.74万海关银两,其中上海依次为16.57、27.78、40.72、57.30万海关银两。上海外烟进口值占全国外烟总进口值的比例依次为59.33%、69.31%、79.16%、83.36%。上海的进口值中,每年转运到外埠的再出口额依次为9%、12%、18%、20%。转运到外埠的进口外烟,约40%转至天津,20%转至牛庄,40%转至长江中下游其他口岸。在上海的纯输入值中,约30%直接在上海市场销售,约70%销往上海附近的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地。
 

二、兴办烟厂

上海在外国卷烟输入前,烟草制品主要有旱烟、水烟、鼻烟和嚼烟4种,其中以旱烟为主,约占全部烟草制品的3/4。这些烟大多数在旱烟店附属的手工作坊中制作,加工方法简单,生产规模很小。上海最早的旱烟店是王大生旱烟店,开设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店址在南市新码头小桥头,后设分店于南市小东门,当时人称“南北两大生”。同治六年(1867年),聚丰旱烟店在南市万裕码头开业,后又在董家渡等地先后开设支店12家,成为当时全市支店最多的一家旱烟店。19世纪末,上海约有旱烟店(作坊)20余家,从业人员300余人。

19世纪末,英美等国烟草商开始在上海开设卷烟厂。光绪十七年(1891年),美商老晋隆洋行将美制最新式的彭萨克卷烟机输入中国。光绪十八年,美商茂生洋行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设茂生烟厂,时有卷烟机2台,雇工80余人。光绪十九年,位于虹口百老汇路(今大名路)18号的美国烟草公司投资20万银两开设烟厂,两年后增资至25万元。光绪二十三年,美国纸烟公司在浦东开设烟厂,初时资本7.5万银两,两年后增资为15万银两,有卷烟机10台,雇工120余人。该厂生产斯乌以士发图、列士吕斯等数种牌号卷烟,由美商老晋隆洋行经销,产品除在上海销售外,还销往华北及长江沿岸各埠。光绪二十一至二十四年在上海开设的外资烟厂还有日本村井洋行开设的村井烟厂、土耳其商人在闸北七浦路开设的泰培烟厂。泰培烟厂的产品不仅在上海销售,部分还远销至印度,开沪产卷烟出口之先河。该厂除生产卷烟外,还制造卷烟机,所制卷烟机体积小、占地省、每分钟能产烟三四百支,是上海最早制造的性能较先进的卷烟机,曾被广泛仿制。上海早期外资烟厂所使用的卷烟原料均采用进口烟叶与中国晒烟(又称土烟)混合配制,比例视卷烟品级而定。一般高级卷烟全部用进口烟叶,中级卷烟采用70%的进口烟叶。进口烟叶主要来自美国和土耳其。

光绪二十五年,范善庆创办上海第一家手工卷烟作坊范庆记。这个作坊脱胎于旱烟刨丝作坊,所用烟丝即旱烟丝,卷纸按规定尺寸切成,用一个小木盘横插一根连接帆布的小木棍作为卷烟器,操作时将卷纸放在帆布上,在纸上放些烟丝,用手推木棍,即可卷成一支支卷烟,再将卷烟按50支或100支装盒出售,这种烟没有牌号。卷烟作坊工人大多为女工,其中推烟快手每人每小时能卷烟200余支。范庆记作坊最多时雇工50余人,一天产烟5万余支。除范庆记外,当时还有朱宽记和许昭记、成昌等数家手工作坊。手工卷烟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每箱成本8元,仅为英美烟公司卷烟成本的1/10左右。因其价格低廉,深受普通消费者欢迎,除在上海及江浙地区销售外,还远销至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英美两国烟草商于光绪二十八年在伦敦联合组建国际烟草垄断集团——英美烟公司后,便迅速在上海扩张其卷烟产销业务。同年,英美烟公司接收浦东陆家嘴一家烟厂(以下简称英美烟一厂)的产权。光绪三十一年,英美烟公司投资收购在上海早期经销外烟的公发英行和老晋隆洋行的资产和经营权。光绪三十三年起,英美烟公司在上海的投资收益日趋丰厚,遂一方面在上海扩张资本,增加生产能力,一方面在汉口等地投资设厂。民国3年(1914年)英美烟公司在浦东扩建新厂(以下简称英美烟二厂),民国6年又增设机械修造部门(现上海烟草工业机械厂前身)。民国8年,英美烟公司成立驻华英美烟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此后,该公司在上海、天津、青岛、汉口、沈阳、营口、长春、哈尔滨、香港等地先后共建立11家卷烟厂和5家烟草印刷厂;在上海、青岛、潍坊、许昌、凤阳建立6家烟叶复烤厂;在中国378个市县设立办事机构及堆栈,销售网点遍及全中国3000多个城镇。该公司还设立十几家子(分)公司经营卷烟制造、烟叶供应、卷烟销售、卷烟印刷包装材料,并经营金融、地产、保险、影业等业务。该公司继在上海浦东设英美烟一厂和英美烟二厂后,民国14年又在韬朋路(今通北路)设英美烟三厂,民国18年在华盛路(今许昌路)设印刷厂,民国25年从花旗烟公司接盘榆林路花旗烟厂。民国23年9月,英美烟公司在上海设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和颐中运销烟草公司,分别经营在中国(除东北外)的卷烟制造和卷烟销售业务。民国26年抗战前夕,颐中烟公司在华主要企业的总资本达8480万美元,卷烟产销量占中国卷烟总产销量的70%左右。

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开设烟厂的还有意大利、菲律宾、比利时、法国、希腊、德国、俄国等国烟草商,先后开设烟厂20余家。其中意商开设的宝大烟厂,美商开设的大美、花旗、美迪烟厂,希腊商开设的锦华、杜柯、健身烟厂与英美烟公司一起被商界称为上海的“八大烟公司”。民国23年这8家烟厂资本总额合计4216.16万元,资产总额超过4亿元,分别是当时50家华商烟厂资本总额、资产总额的2.7倍、5.2倍。

上海由华商资本开设的烟厂首推德伦烟厂。该厂于光绪二十九年,由上海一家鸦片烟行老板陈广昌购置1台卷烟机(后增至3台)开设,不久转卖给王维琯,改名为德隆烟厂。德隆烟厂初期仅为卷烟作坊主代卷卷烟,以后生产制造卷烟。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刘树森与盛宣怀合股开设三星烟公司,时有卷烟机8台,日夜开工,月产卷烟2000余箱。光绪三十四年该公司关闭,机器设备归盛宣怀所有,盛另设公顺烟厂,不久亦关闭。光绪三十一年苏筠尚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纸烟公司;上海商务总会会长曾铸开设福寿纸烟有限公司。光绪三十一至三十二年在“抵制美货”运动推动下,先后开设的华商烟厂有四民、大东、大通、泰东、大隆、自新等二三十家。这些烟厂大多草率上马,资本微薄、设备简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在英美烟公司的倾轧下,不久即关闭。在宣统末年(1911年)至民国8年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民族卷烟工业迅速发展。民国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粤商简照南、简玉阶在香港开设)在上海租地建造南洋上海制造厂,次年开工投产,时有卷烟机22台,日产卷烟60箱,成为上海首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华商私营烟厂。民国6年,沈士诚、沈延康、虞成龙等5人在上海组建华成烟草公司(因厂址在华成路而定名)。该厂建厂初期仅有自制钢皮带卷烟机1台,资本仅4000元。民国13年,新组建的华成烟草公司成立,是年正值鼠年,该厂推出金鼠牌卷烟,该烟因装潢精美、烟味醇厚、价格适中而一举成名,销路大增,月销量近400箱。

约在民国10年,上海出现一家官商合办的烟厂,初时名为沙德烟厂,厂址在榆林路。该厂规模较大,投资者有官僚、商人,还有少数外商。后该厂转让,改名为中华烟厂。

民国14年起,中国先后发生的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再次为上海民族资本烟厂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五卅运动前,上海地区卷烟销量中的90%由英美烟公司所占据,华商烟厂仅占10%,五卅运动后正好换个位置,即90%的销量为华商烟厂所占据,英美烟公司仅占10%左右。此时总公司早已移至上海的南洋烟草公司又在上海浦东开设分厂,并在汉口、营口、青岛、天津、南京、芜湖、杭州、宁波等地开设18个分公司和10余个事务代理店。民国14年,华成烟草公司年销量达到1.1万箱,盈利较上年猛增73倍。该公司在狄思威路(今溧阳路)建立华成烟二厂并推出美丽牌卷烟,营业蒸蒸日上,民国15年又在外虹桥建立华成烟三厂。民国15年,丁厚卿于菜市路云成里开设福新烟草公司,民国21年又在戈登路(今江宁路)建立新厂。福新烟草公司至民国24年资产增加近10倍,工人从不满百人增加到1500人。民国14~16年,是上海民族资本卷烟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烟厂(公司)由14家发展至182家,猛增12倍之多。民国17年起,上海民族资本卷烟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是年有88家烟厂(公司)关闭停业。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南洋、华成、大东、华美、中南等烟厂遭到战争破坏,损失惨重。南洋烟厂总厂厂房和重要机器设备均被日军焚毁。华成烟厂在虹口的厂房、仓库及厂内设备全部或大部分被毁。大东烟厂厂房、机器、原料全部被焚,40万股本损失殆尽。其他烟厂除少数迁入租界外,其余都被日军掠夺。是年上海开工生产的华商私营烟厂仅31家。与此同时,江浙等省沦陷区内一些殷实地主和富商携款到上海租界避难,亦有人投资开设烟厂。民国27年开设汇众、信远两家烟厂。民国28年开设汇达、远东、东映、德昌4家烟厂。民国29年开设粹华、裕东两家烟厂。民国30年开设友宁烟厂。民国31年开设华明烟厂。民国32年开设国华、乐华、合众、中国、兴康、大新、晋中、民生等烟厂。民国33年开设章华、大运隆、仙乐、鲁信、光华、中国和成、安迪、福华、昌兴、锦华、华谊、昌明、中国利华、复兴等14家烟厂。民国34年开设大华、元华达记、康乐昌记、中国光明、球手、三民、中美、新业、元丰、龙华10家烟厂。抗战末期,上海华商私营烟厂共52家,其中60%为抗战期间新建厂,规模很小,大多数仅有1~2台卷烟机。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行政院在重庆召开上海卷烟业代表会议,宋子文意欲筹建全国性官商合办的烟草公司,遭到反对。此后,上海私营烟厂经过两年整顿扩建,基本恢复正常生产,期间又新建49家烟厂。民国36年,上海私营烟厂所产卷烟占全市总产量的82.33%。上海解放时,上海烟草工业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共113家,其中无设备或有设备无职工的17家,实际开工的仅20余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